苏轼曾几次到杭州做官?
苏轼曾两次前往杭州任官。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(1071年),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。王安石颇感愤怒,于是让御史谢景在宋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,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,被授为杭州通判。
第二次是在元祐四年(1089年),苏轼任龙图阁学士、知杭州。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,动用民工二十余万,开除葑田,恢复旧观,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(今三潭映月)作为标志。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,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,堤有六桥相接,以便行人,后人名之曰“苏公堤”,简称“苏堤”。
苏东坡生不逢时?
一代文豪苏轼满腹经纶,却仕途多舛,生不逢时,不合时宜。
苏轼既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、画家、散文家、诗词人,同时还是豪放学派的代表之一。这位非凡的天才不仅在诗词、文字、散文、书法、绘画等方面有着惊人的造诣,而且有着深深影响后代的独特人格魅力。
许多关于他的轶事流传至今。王国维高度评价苏轼说“没有像屈子,渊明,子美和子瞻那样的三代诗人。”
苏轼来自一个书香门第,他的父亲苏有是一位著名的作家。苏轼深受其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。他学习非常努力,希望将来能进入仕途并取得一些成就。1057年,苏轼去京参加考试,和他弟弟苏辙同时高中。考官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。从那以后,苏轼在京市出名,开始了他的仕途。
然而,苏轼的仕途多舛。他入仕时候正好是北宋危机出现的时间。仁宗,英宗,神宗,哲宗和徽宗共五朝便是苏轼一生经历的朝代。那时的北宋政局变幻莫测,革新思潮层出不穷,党派不断相争,苏轼不幸被卷入其中。
在他曲折的官员生涯中,他曾两次被安置在首都以外的地方。第一次是因为与王安石在实施新法律上的政治观点不一致,自己要求外放的。第一次,高皇后掌权后,把守旧派包括司马光在内的一人重新召回重用,因此他也被召回入京为官,但由于他不同意完全废除新法律便再次受到攻击,他不得不再次要求外部转移。
当苏轼外放为湖州官员时,有人诬陷他以诗人身份写诗讽刺朝廷的政治改革。该案是监察御史举报的,后来经由御史台的官员来审判处理。从汉代以来,御史台就一直被昵称为“乌台”,因此该案在历史上被称为“乌台诗案”。***的是,宋太祖和赵匡胤以前下令不许杀士大夫的,苏轼才能够挽救自己的生命。在朋友们的帮助下,他终于出狱,但被降职为黄州副团长。
哲宗高太后去世后得以掌权。为树立威信,哲宗又重新起用新党,打击反对新法的守旧圆滑世故的人。他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,他对国家***事务的看法没有隐藏的话语。
也正因为如此,苏轼在政治斗争和党派内讧中总是“两边都不讨好”。他的小妾晁云戏称他“肚皮不合时宜”。然而,当苏轼担任地方官员时,他关心人民的生活,兴利除弊,使一方百姓受益。人们都非常尊敬他。作为杭州的太守时,他组织人们挖掘西湖,并用挖掘出来的淤泥在西湖旁边建了一座大坝,即现在有名的“苏堤”。
可怜苏轼一生满腹经纶,却壮志难酬。
苏轼(苏东坡)的出生日期及逝世日期?
1037年-1101年享年六十五岁因为其为12月19所生,所以年龄比实际大两岁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县)人。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,多才多艺,诗、词、文、书、画都是一代***,著述十分丰富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kozaarkadas.com/post/23083.html